Priest Tomb



《内向不好吗》书摘

book.jpg

《内向不好吗》,作者:[韩]南仁淑著


1 书摘

1.1

进化心理学提到,友情是代替忙于生计的父母,在同龄的群体之间发展出来的情感。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朋友跟生命一样重要,就是因为友情确实决定了我们在遥远的未来能否存活下来。

换句话说,过度执着于朋友关系,其实也说明一个人的内心还无法离开幼年期,还没有真正长大。

如果交往的人很少、接触的世界太过狭窄,那就会对身边有限的人际关系的动向过于敏感。一点小事也会让你感到难过,身边人稍微的疏忽也会令你坐立难安。

1.2

最让我满意的是,猫并不会为了讨我欢心而刻意忍受它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不想被抱着,它就会挣扎着逃离我的怀抱,也不想要勉强自己接受训练,更不会为了吃鱼而假装撒娇。作为一个敏感的人类,我实在不想要再去处理一些令人头大的事情,所以猫的这种天性,真的让我非常感激。

那种必须用心观察的人际关系,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就好了。如果猫能够说话,那最常说的话可能会是“我没事,我会自己看着办”吧。

1.3

如果是喜欢多巴胺刺激的外向者,或许可以通过新的刺激与冒险,帮助自己忘掉一定程度的悲伤。但对必须在安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幸福感,才能感觉到积极、乐观的内向者来说,旅行这种刺激只会让人感觉更痛苦。

1.4

比起把对方照顾得无微不至,内向者认为的贴心,应该是不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们最低限度的贴心——所以如果对方表现出积极的贴心态度,他们会觉得对方可能是喜欢这种行为,并且犹豫自己要不要改变态度。

1.5

内向者通常都是宅男宅女,不管其他地方多么舒适,还是最喜欢待在家里。

在这个充满刺激的世界,家是我唯一可以掌控的地方。可以配合我身体的状况来调整温度,也可以随意摆出让我舒服的姿势。最重要的是,在家里不会遇到对我造成极大刺激的“人类”。

内向者就像是做了一个茧,躲在里面长大的蚕一样,如果内心不能保持静默,那就无法安稳面对人生的下一个周期。

1.6

不要去看太远的未来,放下想要认真拼搏的执念,从只需要动动手指的难度“随意”开始就好。

1.7

想太多其实一点好处都没有。对内敛的内向者来说,想法是一种工具,却也是种负担。想法不断滋生,会衍生出创意的成果,也可以凭借着比他人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来带给他人灵感。

但如果落入想法的圈套当中,那就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凶手。总是被想法牢牢捆绑的内向者,只有一个方法可以保护自己。那就是付诸行动。

想太多的人一旦付诸行动,那些想法就会现实化,而且产生一套有逻辑的哲学。这些想法将不再只是多余的奢望、担忧或是妄想,而是可以让人过得更好的工具。

1.8

面对无礼的人,最好的报复就是尽快逃离那个人,将他排除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时刻之外。这也是最成熟的报复方式。在这个复杂又充满意外的世界上,为自己树敌并不是明智之举。毕竟未来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再跟那个人相遇。

1.9

内向者在面对人群的时候,总是容易感到疲惫,而且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可是他们并不是讨厌人。无论多么喜欢独处,跟他人的互动仍然是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对于喜欢独处的内向者来说,与配偶的关系就成了他们最后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