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客族(英语: DINK / DINKY)是一个1950年代起源于欧美、在1980年代传入亚洲的生活型态名词,由英文DINK音译而来,亦翻为顶客族,或是丁克家庭。DINK是“Dual(或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意为“双薪水、无子女”的夫妻。 —— wiki · 丁克族
印象中第一次听说丁克这个词是在初中,可能是初一,也可能是初二,在英语课上,老师讲到了 DINK 这个词,虽说当时才十二三岁,但在知道了“双份收入无子女”这么个含义之后,“我要当个丁克”这个想法就已经在内心深处萌芽。
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这个想法可以说不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坚定。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自己在第一次知道 DINK 时,不仅仅是只知道了其含义,更多的是震撼于居然除了结婚生子之外还有其他的选择。而当时年幼(并不)的自己内心下意识就决定要走这样一条路,也恰恰是对结婚生子这条常规路的强烈抵触。
时至今日,面对年近六旬的父母,依旧不敢正面表达当年的他们,究竟对我的一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家乡是皖北与河南交界的一处十八线小县城,抗战时期倒也曾繁荣一时,现在嘛,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中原这一带,可以说普遍都有非常浓厚的封建传统和思想,不管是父亲一方还是母亲一方,家族里各种已知的亲戚,都是可劲儿要生个儿子。我在家排行老二,上头也是有个姐姐。【扯的有点远
从小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差倒也不算好,父亲曾在供电局当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抽烟嗜酒,虽然说某种程度上是工作需要(啊,腐败的事业单位),但不排除家族遗传的影响。这人喝完酒就会变得极度唠叨,平日里话不多,每次喝完酒到家就叨叨这叨叨那,非常反感。
因为父亲酗酒的事,家里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好日子,父母吵架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一吵架就是两人冷战。而在初中之前,家暴也是经常发生,年幼时可以说目睹过非常多的家暴场景,虽说不是很严重的心理阴影,但对父母的好感度实在是大打折扣,以至于影响到对家庭这个观念的常理认知。
有父母吵架生气起头,由家暴而黑化,可以说从小我就对夫妻关系和家庭这两个概念十分反感,直到现在,我依然坚持一点:夫妻双方如果针对生活中的大小事经常持有相反的观点并为此争吵生气冷战打架——请赶快离婚。
一对夫妻对待彼此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仅是影响二人的生活,还会影响到参考着父母的点点滴滴逐步构建着自己三观的孩子。
非常不幸的是,我可以说是完美继承了父母双方最明显也最糟糕的一些特点,不搭理人的古怪脾气,内向的性格,悲观主义,(可能潜在的)暴力倾向。站在自己的视角,观察了父母二十多年的情况下,在很多方面,我都尽力想远离他们(或者说这一代人)的“常规”,其根源都是来自于厌恶,父亲的抽烟酗酒、大男子主义,母亲的相夫教子等等。
所以,才会在十二三岁之时,在第一次接触丁克这个概念之时,就毫不犹豫将其上升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
既然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不要孩子,那我就要这样的生活。
丁克的念头一直没变,在进入大学之后,在互联网世界中接触到方方面面新鲜的事物,可能是再次构建自己的三观吧,毕竟大学之前,初中高中的生活无不是为了考大学出人头地而闷头学习学习学习。。
这些年,见识到越来越多的人能勇敢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也能激励我坚定自己的选择。除了最初内心深处的原因,现在也增添了不少新的被动理由。
可能就是因为无意中了解到咱墙国的墙吧,自此有机会关注当前社会的种种负面,且不是说知道墙的存在让我变得黑暗,而是由此开始让我有机会了解各种官方的新闻报道背后,果然有另外一面,而恰好自己的性格和悲观主义,会下意识的放大和关注这些东西。
随便说一些坚持丁克的被动理由,比如国内的食品安全,自己一个成年人况且不能安安心心吃饭;比如医疗安全,差不多就是近几年爆出来的疫苗问题最严重吧(放过孩子);比如毒奶粉事件,这些无底线的魔鬼居然会亲手扼杀下一代;比如空气污染,《苍穹之下》让不少人第一次开始知道呼吸到的空气原来是。。。;比如教育问题,一方面各种虐童新闻(爹妈努力搬砖挣钱然后花钱让人虐孩子?),一方面就自己的观察,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畸形了,90后可能感觉自己小时候都还正常,小学时还在宣扬减负呢,可随便观察一下现在的小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究竟在学些什么(贵party被曝光出多少次在课本里@&^##^%%$@%*^!@@%^)。
还有一点呢,上面一段里的几个细节就是当下墙内的悲哀之处吧,敏感、河蟹、删帖、禁言、喝茶、炸号,emm 岁月静好。。岁月静好。。
说真的现在这社会成年人都活得好累也很窝囊,实在不忍心让下一代过这样的生活。
没错,悲观主义、逃避心理。
之前曾一度羡慕日本社会,人与人互不干涉,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样的个人选择而对你说三道四,也曾有过短暂的去日本定居生活的念头(仅仅是个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幻想),一方面是摆脱墙国,一方面想融入那种自己喜欢的社会氛围,但在母亲的哭诉下选择放弃,也第一次真真切切认识到作为家里的“儿子”,以后是要负起上一辈的养老问题的。
子女都是孩子,但说到养老问题,仿佛都是要儿子一方来承担,不仅是中原的传统,好像国内普遍都是这样,毕竟俗话说养“儿”防老。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我奶奶的养老送终基本都是由我爸和我叔负责,偶尔我二姑也曾把奶奶接到她那去住一段时间。
过些年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告别现在的独居生活,再次回去和父母一起生活,一人养老好像也没什么太大的压力。
丁克既然已是最底线的选择,肯定也是会选择同样观念的另一半,省去未来在生育教育问题上的纠纷。一个人单身独居了好几年,其实也做好了就算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也要继续独身的打算,本就喜欢安静一个人呆着,说性格孤僻好像也没毛病,现在就连偶尔出门去人多的地方,听着周围噪杂的说话声都会觉得厌烦。
写这种“文章”真的好累,没什么文笔,就想到哪写到哪,从很久以前就被我姐吐槽写东西都是流水账。
算了,其实也就是最近跟人聊起以后要不要孩子这个问题,才想把自己选丁克这条路的理由描述一下,就酱。